初秋的革勒车镇三房沟村,晨露还沾在箬叶的边缘,田埂上已传来细碎的脚步声。唐红珍走进箬叶丛中,掏出一本封面泛白的笔记本。这本跟随她5年的“民情日记”,封皮边角已磨出毛边,内页却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诉求,更书写着基层人大代表践行职责、联结群众、破解民忧的使命担当,每一笔都印证着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初心。
箬叶是三房沟村的主要经济作物,如今已发展到350亩,年产值达245万元,全村90%的村民都靠着这片“绿叶子”增收。而这一产业的崛起,始于人大代表唐红珍的履职实践。3 年前,大伙儿看着田边随处可见的 “粽叶”,压根不信这东西还能 “生金”。
县人大代表唐红珍:“平常就除草,稍微施点肥,太高的时候稍微剪一下枝就行了”。
作为人大代表,唐红珍深知产业振兴是惠及民生的关键,更明白唯有以身作则才能打消群众顾虑。她率先在自家屋后种下3亩箬叶,潜心学习种植技术、精心管护,第一年便收获近2万元收入。村民们看在眼里,顾虑渐消,纷纷跟着种植——这是她以代表行动力激活乡村产业的第一步。
革勒车镇三房沟村箬叶种植户李作富:“我们家种了五六亩地,一亩地能产 2000 多斤。现在每天大概能采收一百多斤,今年的售价分两种,有三块钱一斤的,也有四块钱一斤的,这些农产品总共能卖七千多块钱”。
人大代表的职责不仅是引领,更在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。每到采摘时节,唐红珍都会带着“民情日记”挨家挨户走访,详细记录每户的采摘量、售价预期与销路困惑。2024年,基于日记中汇总的“销路窄、附加值低”等共性问题,她积极履行代表职责,推动村里建起箬叶加工厂,既解决了350亩箬叶的销售难题,又通过分拣、烘干等初加工提升产品价值,让“鲜叶子”变身“值钱货”。这背后,是她将民意收集转化为发展实效的履职智慧。

“代表”二字,承载的是群众的信任,对应的是解民忧的责任。唐红珍始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扎根群众:村里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进行养老保险资格认证,她主动上门,手把手教学,用耐心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;邻里因宅基地、农田边界起矛盾,她拿着“民情日记”上门调解,一边记录双方诉求,一边查阅政策、讲清道理,甚至通过村民亲友协助沟通,直至化解纠纷。
革勒车镇三房沟村村民姚友高:“他们经常下乡,差不多三两天下去一次。每次去都会了解民情,关注种植、养殖情况和产业发展,还会把了解到的情况做好统计。她为老百姓办实事,做得是最好的,这些都是我亲眼看到的”。
县人大代表 唐红珍:“我们村支两委都会上门做工作,今天你去,晚上他再去,沟通时就像跟老百姓拉家常一样。老百姓的工作要是不好做,我们会找他的子女、亲朋好友或邻居帮忙解释,尽量把工作做通”。

这本“民情日记”,更是人大代表收集民意、督办落实的“责任台账”。2018年当选代表以来,唐红珍坚持“小事不小视”,村民换屋顶瓦片的需求、孩子补课的求助、村组灌溉渠堵塞的难题、农忙缺人手的急难,每一件都被她标注走访日期和村民姓名,详细记录在册。“记细了才不会忘,记一件就要办一件。”这份执着,正是人大代表对履职承诺的践行。
县人大代表唐红珍:“我觉得记录得越详细,印象才能越深刻,也不容易忘记。要是只记个大概,事情一多,肯定就记不清了。所以还是得记详细点,记一件就按顺序一件一件去做”。
革勒车镇三房沟村村委委员周春秀:“我觉得她做事认真、细心又有耐心,这些品质都值得我学习。在和老百姓相处时,她还特别有亲和力,待人的态度与热情,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”。
工作之余,唐红珍始终以代表身份深入群众,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成为收集民意的“移动信箱”。她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交流,把灌溉设施改善、村道维修、产业扶持等民生关切梳理成调研素材,转化为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的人大建议,带到县人代会上。“肩负着老百姓的期望,就要全心全意为他们办事。”唐红珍用行动诠释了基层人大代表作为民意传递者、民生守护者、发展推动者的核心作用。
县人大代表唐红珍:“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我深知这份身份承载着老百姓的期望。是老百姓选我当代表,我就必须为他们着想、为他们办事。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,我会主动走进老百姓家中了解情况,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我明白,只有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,认真履行代表职责,才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