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(融媒体记者 文亮 罗健华)绿水镇老寨村的晨雾中,藤茶的清香与合作社的喧闹交织。田埂上,那个晒得黝黑的身影,裤脚沾着泥,正手持产业规划图向村民比画着“今年的雪茄烟能多收三成”。他就是县人大代表、老寨村党支部书记向阳——一位放弃广东15年打拼成果的80后,用6年时间,让曾“守着青山愁饭吃”的老寨村,蜕变为产业兴旺、人心凝聚的“全国文明村”。
回村伊始,向阳便跟随老书记挨家串户摸底。37天里,他走访89户村民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“李大哥家 3 亩坡地适合种麦冬”“王婶会炒茶但不懂销路”等信息。为试种麦冬,他将自家2亩水田作为“试验田”,邀请州农科院专家蹲点指导,仅土壤检测就做了11次。
“以前在广东跑销售时,我发现一些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及中药材市场前景好、销售能力强。回来后发现,老寨村土壤pH值为5.5,非常适合种植麦冬等中药材和藤茶。守着这片‘金山’,老百姓不愁没饭吃。” 向阳说道。
那年夏天,试验田的麦冬喜获丰收,亩产卖出6000多元。向阳随即在田埂上召开现场会,摊开账本向村民承诺:“种子钱由合作社垫付,技术请人教,收获的产品由合作社包销,村民只需出力气,每亩净赚4000元!”
“起初大家对市场行情和高价格不太了解,也不信任。但在他的带领下,部分村民亲自种植尝到了甜头,便都跟着发展起来了。” 绿水镇老寨村二组村民向洪银回忆道。
如今的老寨村,500亩产业基地连成一片:东边的藤茶加工厂内,6台杀青机嗡嗡作响;西边的雪茄烟大棚里,村民正忙着给烟叶打顶;中药材育苗棚中,30万株麦冬苗静待移栽。这些产业的发展,得益于向阳和村“两委”推出的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——合作社垫资并保障销路,农户出地、出劳力,盈利后四六分成。
“产业发展起来了,人心更要凝聚起来。” 向阳摸索出“一统两联三治”的办法:村党支部引领发展,村“两委”成员包组联户,谁家有矛盾、有困难,三天内必定到场解决。他还联合村里的老党员、致富能手,成立卫生监督会和乡贤理事会。卫生会每天巡查,谁家门前堆垃圾,积分本上就扣10分;理事会负责调解纠纷,仅去年就成功劝和7户因宅基地产生矛盾的村民。
“我们的积分制度,主要通过平时参与公益活动来获取积分,比如捡垃圾、倒垃圾桶等。” 绿水镇老寨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查志平介绍道。
去年冬天,村委会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。向阳带领12名留守妇女学习直播,将手机架在藤茶堆上开播。第一个月,直播间就卖出800斤藤茶,最高一晚盈利超7000元。
“他做得很好,我在那里卖干菜、洋芋块等,去年卖了一千多块钱。” 绿水镇老寨村二组村民向金珍笑着说。
6年来,老寨村的变化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成绩单上:村集体经济从“零”增长至40万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3倍;村口的土路变成柏油路,新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晚归的脚步。
“2025年5月,我们老寨村捧回了‘全国文明村镇’荣誉称号,这确实来之不易。这几年,仅靠村支两委的努力远远不够,更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团结一致和大力支持,大家在村里任何项目推进中都表现得非常好。” 向阳感慨道。
夕阳下,向阳又向合作社走去,口袋里揣着新写的《关于建设藤茶深加工产业园的建议》。田埂上,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,如同他为老寨村铺就的振兴之路,扎实而绵长,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