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邓明安)在来凤县三胡乡安子堡村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里,总有一个身影带着军人的挺拔,穿梭在青绿的稻穗间。他就是罗友华,一个肩扛三重身份的“田埂上的带头人”——退役军人的坚毅、人大代表的担当、村支委成员的热忱,在他身上拧成一股绳,把曾经的贫困村拽进了“黄金稻浪”的致富路,更让来凤县成为湖北省三大(公安县、罗田县、来凤县)水稻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璀璨一角。

稻田美如画
戎装换农装 军魂铸初心
1997年穿上军装,2005年卸下肩章,罗友华把部队里“勇争第一”的劲头刻进了骨子里。当他在浙江打拼时,心里总惦记着家乡那片“长不出名堂”的稻田:“来凤养育了我,我得让家乡的土地‘种出点名堂’来。”2018年,他毅然回到安子堡村,彼时该村还是三胡乡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,村民守着肥沃土地却过着穷日子。

罗友华亲自操作耕整机耕田
军人的果敢让他敢为人先。2017年,他带头试种水稻良种育种,像当年训练一样琢磨每个环节——下种时蹲在田边算密度;授粉时跟着专家学技巧;收割后捧着谷粒算收益。“部队教我不怕难,种地也一样,技术不懂就问,路子不通就闯。”2018年,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帮扶下,他带着部分村民跑到湖南、四川“偷师”,回来后挨家挨户开院坝会:“咱们的地能长出‘金种子’,跟我干!”
代表履职路 田埂听民声
“当代表不是戴帽子,是给乡亲们扛事儿。”罗友华的笔记本里,记满了村民的家长里短:谁家稻田缺技术;哪块地浇水不方便;甚至连某家娃儿上学的路费都有详细备注。他发现传统分散种植“费力不讨好”,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,每亩收益却上不去,真正要改变这一现状,必须带领村民从单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多元化、机械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转型。

罗友华组织种农抢抓农时起秧苗
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催他行动。他跑遍村里每块田,算清“分散种植成本高、连片经营效率高”的账,带着政策文件挨家做工作。“起初有人怕土地流转后没有保障,我就把自己的地先拿出来做示范。”2023年,安子堡村种植良种水稻1068亩,到2024年发展到1200亩稻田连成一片,耕整机耙田,无人机嗡嗡施肥、喷药,收割机轰隆作业,村民看着亩产翻了倍,直拍大腿:“罗代表没骗咱!”
共富稻浪里 初心照征程
如今的安子堡村,稻田成了“聚宝盆”。罗友华不仅自己种成了种植“大户”,更把技术揉碎了教给乡亲。种植户翁成兵至今记得:“第一次施肥不懂量,他蹲在田里手把手教,连‘上午九点撒肥效果最好’都掰碎了讲。”现在,翁成兵一年收入超20万元,今年制种面积达160余亩。

罗友华给村民培训用机械培管玉米
在他带动下,水稻制种基地从安子堡村蔓延到周边苗寨沟村、红鱼泉村、狮子桥村等6个自然村,总面积超5800亩,包括翁成兵、向开金、张祖双等61户本村村民;陈小东、罗兵、杨方玉等112户周边农户也跟着富了起来,户均年增收2.6万元左右。有人劝他“自己赚够就行了”,他却指着远处的稻田恳切地说:“当兵时保家卫国,现在守着这片土地,让乡亲们钱包鼓起来,才是我罗友华这辈子最该干的‘硬仗’。”
从军营到田埂,从迷彩到泥土,罗友华用三重身份书写着同一个信念:土地不会辜负用心的人。如今,来凤县的水稻良种随着秋风飘向全国各地,而他依旧是那个走在田埂上的“排头兵”,把军人的坚毅、代表的担当、村干部的热忱,都“种”进了这片希望的田野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