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 李金鹏)在来凤县大河镇,提起黑家坝村,过去人们总摇头:耕地少、产业散、矛盾多,“无地兴业”仿佛一道紧箍咒。然而,短短几年间,这个“先天不足”的集镇村却焕发新生机:村集体收入跃升,千余村民家门口就业,安置小区难题化解,乡风日益文明。
这一切蝶变,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——村党支部书记杨忠伟。这位有着14年党龄的企业家,以独特的商业智慧和赤诚的为民情怀,在“零地”困境中闯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振兴新路。
从企业家到“领头雁”:使命的召唤
当组织邀请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杨忠伟回村担任书记时,他深知黑家坝“无地兴业”的难题,选择了婉拒。然而,当选县人大代表的经历改变了他。密集的调研让他深刻认识到:“人大代表不只是开会举手,更要为乡亲们办实事。”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,加上乡亲们的期盼,最终促使他在2025年毅然接下了黑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。
“无地”困局中的破局曙光
面对耕地匮乏、产业薄弱、矛盾交织的困境,初上任的杨忠伟也曾踌躇。转机出现在一次露丫茶厂车间的走访。看到39户脱贫户稳定就业的身影,结合茶厂新厂投产后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2万元的测算,他顿悟:“黑家坝真正的富矿不是土地,而是产业链聚合的能量!”,领导“用企业纽带串产业链,让租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的点拨,更坚定了他破局的信心和方向。
零地生金”的三板斧:智慧破局,实干兴业
带着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党员的实干担当,杨忠伟迅速带领党支部开出了 “零地生金” 的良方:一方面,将废弃厂房升级改造为现代化产业园核心区,成功吸引三家企业入驻,使村集体年租金收入从 20 万元猛增至 32 万元,增幅高达 60%,实现了闲置资源的盘活与变废为宝;另一方面,打破茶叶、香菇、羊肚菌等产业“单打独斗”的局面,牵头建立统一标准、共享渠道的“大河镇黑家坝村产业园”,通过推动产能开发、精深加工、销路拓展“三链协同”,实现了“1+1+1>3” 的集群效应,直接带动全村 1157 名劳动力中超半数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村民人均收入达 15140 元;同时,他深知产业兴旺最终要落脚于民生改善,杨忠伟着力解决十年未解的安置小区难题,推动快递驿站、便民超市建到居民楼下,星河酒店、标准化医院等项目加速落地,一个功能完善的 “15 分钟便民生活圈” 正在形成,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集镇便利。

实干惠民: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
乡村振兴的底色是民生幸福,在他的带领下,党支部坚持 “振兴成果惠及于民”:通过党员带头开展 “清洁家园” 行动,组织 50 人以上大型清扫活动 ,让昔日杂乱的河道、巷道焕然一新,使环境更舒心;联合 “五彩社工” 等组织,为留守老人举办生日会、组织端午包粽子等暖心活动,让集镇村生活更多彩、充满人情味;同时,党员主动入户排查,今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 6 起,实现 “小事不出村”,红白理事会有效遏制铺张浪费,让文明节俭的乡风日益浓厚,推动治理更有效。
荣誉是起点,未来更可期。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的荣誉,是激励更是鞭策。站在新起点,他和黑家坝村党支部目标清晰:深化“租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模式;提速安置小区便民圈建设,让村民就医、养老更加便捷舒心;以党纪学习教育锻造铁军,打造一支清正廉洁、担当作为的党员队伍。
资源虽有限,创新无止境。杨忠伟,这位从企业家转型的村支书,在“零地”上书写了黑家坝村的振兴传奇。他以产业为墨,以实干为笔,绘就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蝶变图景,更生动诠释了:只要人的智慧与担当被激活,发展的动能便永不枯竭。黑家坝的实践,为众多资源匮乏型乡村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,而杨忠伟,正是那位执灯前行的开拓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