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信息公开 > 代表工作 > 正文

【人大代表风采】夏红菊:脚沾泥土践初心 为民履职谋振兴

来源:云上来凤 发布者: 发布时间:2025-10-23 访问量:0

【字体:  打印本页

本网讯(融媒体记者 梁思梦 邓红慧)清晨的四方石村,薄雾尚未散尽,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、旧司镇四方石村党支部书记夏红菊的手机已响个不停。从医保缴费咨询到稻田灌溉难题,这些群众口中的“小事”,在她心里都是必须办好的“大事”。如今,这个曾地处偏远的“空壳村”,已变身集体经济年创收20余万元、村民人均年收入增2万元的“富裕村”,而夏红菊沾满泥土的足迹,正是这场变迁最生动的注脚。

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不是让我坐办公室,是让我为大家办实事。” 当选县人大代表那天,夏红菊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。翻开这本随身携带的履职笔记,密密麻麻记着村民诉求、政策落实难点和产业发展建议,红笔标注的全是为村民谋福利的“关键点”。为当好“群众传声筒”,夏红菊从不错过任何一次提升履职能力的机会。县人大组织的政策解读会,她带着村民反映的“医保缴费流程复杂”问题去请教;镇里的代表座谈会,她坐在第一排认真记录“产业扶持政策”细节。“要传声,得先知道群众想说什么。” 夏红菊说。

她还养成了“三必去”的履职习惯:村民有矛盾必去调解、家里有困难必去看望、产业有问题必去查看。2025年医保征收期间,得知部分老人不会用手机缴费、在外务工村民不清楚政策,她带着缴费手册挨家挨户讲解,给务工村民打长途电话算“报销账”,把“国家医保政策”转化成村民能听懂的“实在话”。“医保是救命钱,今年缴费标准涨了点,但报销比例也提高了,您看我给您算笔账……”耐心地讲解,让不少务工村民当即通过手机完成缴费。

四方石村坐落在二高山上,拥有300多年历史的“四方石贡米”曾是这里的骄傲。然而,因地势偏远、销售渠道狭窄,稻农守着“金招牌”却赚不到钱。“夏书记,种稻子不划算,不如出去打工”——村民的这句话,夏红菊一直记在心里,也成了她履职笔记里的“重点难题”。

为破解产业困境,夏红菊先后5次前往周边县市考察学习。在宣恩县的稻虾共作基地,看到当地一亩地能挣好几千元,她深受触动。回来后,她牵头商讨出“党支部 + 合作社 + 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可起初村民们并不相信,担心土地流转后没地种。

夏红菊没有急着推进,而是组织“院坝议事会”,把政策红利、风险保障措施一条条讲清楚;还带着村民代表去产业基地实地考察,用“别处稻农增收”的真实案例打消大家顾虑。最终,1000亩闲置土地顺利流转,变成了“增收宝地”。

“我们的贡米是富硒土壤种出来的,口感软糯,必须让更多人知道。” 为拓宽销售渠道,夏红菊再次发挥人大代表作用,对接县人大联系的电商企业、商超资源,推动“四方石贡米”走进县城超市、上线电商平台,甚至远销武汉、长沙。

2024年,村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。“我流转了 4 亩土地,一年能挣 800 多元。” 村民黄琼珍的话,道出了大伙的增收喜悦。

如今的四方石村,水泥路通到家门口,标准化水井保障饮水安全,产业基地里一片生机勃勃,但夏红菊的履职脚步并未停下。“下一步,我们还要建一个大米加工厂,延伸产业链;还要发展乡村旅游,让城里人来体验农耕生活。” 她规划着村子的未来。

天色渐暗时,夏红菊的身影仍在田埂上忙碌。从修桥铺路到产业振兴,从排忧解难到守护平安,她用脚步践行人大代表的承诺,用实干诠释“人民代表为人民”的担当。“只要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,我苦点累点都值得。” 朴实的话语里,满是为民服务的赤诚。在四方石村的每一寸土地上,夏红菊的履职故事仍在继续,那抹奔波的身影,已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。